耳石症指的是与头部运动变化相关的外周性眩晕疾病,特别是在头部发生位置变动时会出现强烈的头晕和眩晕,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造成耳石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病毒性神经炎、头颅外伤和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还有中耳炎或梅尼埃病等耳部疾病的影响,耳石症的就诊科室在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和眩晕中心。
耳石症是怎么引起的
1、由于迷路发生的退行性变和老化,造成椭圆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沉积在半规管,或是由于内耳的供血不足等,于是引起耳石症。
2、头部的加速运动或头颅的外伤,以及耳部的手术等,还有病毒性迷路炎、前庭神经炎、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等耳部疾病,都可引起耳石症。
3、体内的钙离子代谢发生变化可能与耳石症有关,或由于耳毒性药物的损害,引起半规管的缺血损伤引起耳石的脱落,造成耳石症。
耳石症学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顾名思义,阵发性就是反复发作,位置性就是体位改变的时候才会发作,一般表现为左右翻身,起床,躺下或者低头仰头等动作,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是半夜起夜或者早晨起床的时候发病。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 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
4、 眩晕患者如果表现天旋地转,不敢睁眼,就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时还会有腹泻的症状,这是由于植物神经反射。
5、有的人心慌、胸闷、憋气、出冷汗,因为患者憋气而造成拼命喘气,二氧化碳过度排除后,出现低二氧化碳血症,出现手脚发麻、抽筋等表现。有时症状表现如同晕车,也会出现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等。
6、典型的表现还有体位改变后数秒出现,一般持续时间很短,大概几秒到几十秒。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快眩晕的感觉就消失了。
耳石症的治疗:
患者一旦发现有类似的病证,应尽可能及早地进行治疗,否则会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
1、心理治疗
指出本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的后遗症,以接触患者的精神负担。
2、体位和头位
当眩晕发作剧烈时,尽量避免采用可引起眩晕发作的体位和头位。
3、抗眩晕药
4、前庭习服疗法
前庭习服疗法目的是增加对眩晕的耐受能力,这样做对于耳石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5、体位疗法
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耳石症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那么导致耳石症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导致耳石症的原因吧!
导致耳石症的原因
1、遗传性因素
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辈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较多,约为54%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可以发现异常基因。
2、内分泌紊乱因素
本病多见于青春发动期,以女性发病率高,且于妊娠、分娩与绝经期都可使病情进展加快,被认为与激素水平有关。
3、骨迷路包囊发育因素
人类出生时骨迷路包囊已发育完成,唯独在前庭前边缘的内生软骨层内遗留有一发育和骨化过程中的缺陷,称窗前裂。裂内有纤维结缔组织束及软骨组织,成年后可继续存在或发生骨化而产生耳硬化病灶,临床及颞骨病理所见之耳硬化症病灶,亦多由此处开始。
耳石症的症状
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耳石症不治疗有哪些危害
1、影响交际,生活圈缩小,精神压力加大等。
2、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3、耳石症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思维下降、头痛痴呆、脑血栓、脑溢血、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猝死。
耳石症的治疗 方法
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与原仰卧位成135°,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治疗过程中用50Hz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上述方法坚持用上10---15天,会有一定的效果。
耳石症的治疗有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手法复位为首选。
简单治疗
取仰卧垂头位,向患侧转45°,脸朝上,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直至脸朝下,头位与中线成45°,与原仰卧位成135°,保持每种头位6~20秒,然后坐起,治疗过程中用50Hz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上述方法坚持用上10---15天,会有一定的效果。
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分为:Epley法、Semont法、Lempert法、Kim法和Brandt-Daroff习服练习。手法复位治疗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目前有部分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该项治疗。外地患者如果当地未能确诊,或者确诊后不能正确复位,也可联系到大医院诊治。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 经验 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药物治疗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手术治疗
对于确诊的耳石症患者,经过反复治疗仍反复发作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耳石症这种疾病,听起来似乎非常陌生,其实它是发病率最高的眩晕性疾病,只是一直都不为大家所知多发于中年人,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耳石症的诱发因素,希望对你有帮助。
耳石症的诱发因素
目前,耳石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它可能是一种孤立的特发症状,也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因素引发而来。例如耳石病,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再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的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耳部感染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除此外,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耳石症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
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造成的危害与不便
1、引起中风偏瘫,甚至猝死:耳石症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思维下降、头痛痴呆、脑血栓、脑溢血、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猝死。
2、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3、影响交际:耳石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生活圈缩小,精神压力加大。
4、前庭功能减退。耳石症是造成前庭功能减退的最主要病因之一。其原因有耳石症本身造成的前庭功能损害,也有反复发作耳石症使用大量前庭抑制剂造成的药物性损害,也有因病造成功能性前庭功能降低。患者前庭功能减退后往往会造成走路晕双侧前庭病,可谓是“次生灾害”。
5、内淋巴液“变质”,耳石易脱落。耳石脱落后发生脱钙、裂解过程中,内淋巴液成分发生改变,类似“变质”过程,使耳石生长代谢的内环境发生“污染”,恶化耳石代谢环境,结果造成其它未脱落的耳石更容易脱落。这也是耳石症反复发作的一个原因,形成恶性循环。
耳石症患者的调理方法
一、要进行饮食调养。耳石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
二、要进行精神调养。耳石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耳石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三、要注意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耳石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耳石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眩晕中医对于这类症状的产生有不同的分类。
猜你喜欢:
1. 引起耳石症的原因有哪些
2. 耳聋什么原因
3. 造成耳鸣的原因有哪些
4. 左耳鸣的原因
5. 治疗耳鸣的最佳方法有哪些
上一篇:人体烧多少度属于高烧
下一篇:形容别人过年热闹我很孤独的句子
发表评论